五月二日,我随同证券市场红周刊奔赴美国奥马哈参加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参加我并不是股东的股东大会。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能亲自去美国近距离的聆听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真谛和对生活的理解真的是非常难得。毕竟巴菲特已经88岁高龄了,芒格也95岁了,明年能不能再出席伯克希尔股东会都是未知,这个机会错过了会造成遗憾的。因此,我这次去奥马哈是带着眼镜去,去细看,去仔细观察,去思考,要看表面背后的真东西。
首先一个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去奥马哈看什么?学什么?可能有人会说巴菲特价值投资已经做了50多年了,已经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投资体系。他的书以及他的理念都耳熟能详,去奥马哈更多的就是感受下现场气氛,和巴菲特近距离接触下,吸收点股神身上的能量。另外就是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旅游一番。其实我的另外的想法也是看看美国的投资者如何看待这位股神的,伯克希尔的股东是如何坚守的,这次股东会能给与会者带来什么新东西。
奥马哈,美国中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因为巴菲特而名扬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5万多股东和粉丝齐聚小城奥马哈,使宁静的小城顿时充满了生气。叫我直观感受到巴菲特的个人魅力真的太强悍了。很多人半夜排队就为了能占到最好的位置,离巴菲特更近。我们由于有接待方安排人员半夜排队,因此并没有享受排队的辛苦。进到场内坐的位置相对好些。巴菲特是个很守时的人,在股东会开始前1个小时就到了会场,我有幸近距离的靠近巴菲特,最近距离仅仅2米,由于保安拦阻无法与巴菲特握手,但已经感受他身上带给我的那种能量,已经不虚此行了。虽然巴菲特已是87岁高龄,但一点看不出来疲态的样子,神采奕奕,谈笑风生。而芒格毕竟已经95岁高龄,做轮椅出行,但进会场时他还是拄着拐杖自己行走,表明他还行。
大会开始就是全体起立鼓掌欢迎巴菲特和芒格落座主席台。从现场感受看所有人都是怀着朝圣的心去表达对巴菲特的敬仰,非常虔诚。巴菲特在回答股东问题的时候,也是非常认真和专注,表现出超高的智慧和责任感。一共回答了56个问题,用时6个多小时,其实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一直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投资原理,那就是说你投资的不是股票而是企业,你挣的是企业未来成长的钱。还有就是你要学会坚持长期持有。巴菲特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艰苦的时候投资1万美元到股市,今天这笔钱是5200万美元。也就是你买进不太差的股票持有70年,获得的收益是5200倍,这个举例得到了会场与会者的热烈掌声。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我觉得巴菲特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思想,也就是买股票一要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二要买到好的企业长期持有,只有长期持有你才能分享到时代和企业发展带给你的财富。这让我想到我们在很多时候,虽然也是在投企业,但可能过于去看中企业短期的市场表现和股价的波动,而没注重企业本身的质地和未来的发展,包括企业所处行业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以及所拥有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就表明我们的视野还不如巴菲特宽,至少我们没有巴菲特那样的格局。而这样的格局是与你从投资开始就树立的投资理念有密切的关系,格局大小决定你的投资成败。
说到坚持,股东会上巴菲特和搭档芒格从早上8点半一直坐到下午3点半,回答股东的提问六个多小时,这种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的。有一个细节我特别注意了,就是巴菲特和芒格始终坐在主席台上回答股东的提问,但是很多股东前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还是认真听的,但是到11点多就是中午饭点的时候,基本上走了1/3了,到下午1点多的时候就走了差不多一半了,等到最后三点多的时候,可能场内剩了三分之一的人了。那么就是说5万人的体育馆里面开始是座无虚席的,外面有很多人进不来,都是站票,到最后就是会场上层的股东基本都走光了。从这个细节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巴菲特为什么能从始至终坐在那儿去讲,而不是去糊弄股东,他每个问题回答的都不是一两句话,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巴菲特的股东提出了56个问题,他的回答一共是5万多字,可以想象5万多字,要是讲得讲多长时间? 这种毅力是一般人没有的,而且巴菲特现在已经88岁了,芒格都已经95岁了,这么大岁数人能坐在那儿一丝不苟,而且非常敬业地去回答股东的问题,说明他们把股东当成了上帝。所以我觉得他们这种精神是非常难得的,引申到投资这个话题来说,至少他的毅力和坚持还有耐心,通过他们在台上回答股东的问题已经充分展示出来了。而我发现台下的很多股东没有那个耐心,我周围有很多股东在巴菲特股东会开始时,他们还是挺有热情的,但是回答了很多问题后,我估计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他们有的打盹了,有的就走神了,或者是去购物等等,但是有一些股东从始至终都认真在聆听。
另外这次还有一个最深的体会,我观察这些投资者为什么投巴菲特,所以我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跟不同年龄的投资者交流进行了交流,因为毕竟语言不通,正好碰到懂英语的粉丝,帮我做翻译,我也抓了几个典型的代表,就是老的、中年的、还有年轻的,分了几个不同层次,我去跟他们交流。 后来我发现一个特点,就是说美国的散户跟中国的散户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他们对市场的认知都停留在一个普遍的大众的认知水平上,那么为什么他们去买巴菲特的股票?其实这里边原因很多,我举个例子,有一对儿80多岁的老年夫妇,他们去年才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我问他这么大岁数,为何去年才投资巴菲特的股票?他跟我说了一个理由,我觉得特别有代表性。他说我们很早就知道巴菲特,我们跟踪了巴菲特50年了,我们一直没有敢买,为什么?我们就想看看,验证一下它是不是真正我们认为的靠谱。但是每过几年它的股价就创新高,我们就等等吧,再回调回调我们再去买,结果这一等就50年。而现在他为什么买了?因为他们已经80多岁了,跟巴菲特几乎是同龄的,他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做一个英明的决定的话,可能我们到走的时候会留下终身的遗憾。所以我们现在买伯克希尔股票,一个是给我们自己留下一个纪念,同时也给我们的后代有一个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一些东西。他这个很具有代表性,我就想这个问题,就说我们回到我们国内的这些投资来说,比如说我们做某些股票的时候,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茅台,一百块钱你不敢买,200块钱你不敢买,都总想去等它回调了以后再去买,300块钱还不敢买,400块钱还不敢买,500块钱还不敢买,600块钱照样不敢买,越高越不敢买,结果他就错失了很多机会。因此投资要趁早,这话一点都不假。
第二个就是精英阶层,就是3、40岁。一个硅谷的工程师,他们也很有钱,年薪上百万美元,典型的美国中产,他们为什么去买巴菲特股票?他们跟我说他们工作很忙,没有那个精力去理财,但是他又有这方面的需要,因为美国的消费也很高的,他需要这个资产保值增值,那么他需要找一个非常靠谱的优秀的管理人来去帮他管理这些资产。他们对投资回报没有那么高,稳健就好,看了很多基金觉得巴菲特还是很稳健的,虽然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不是最高的,也就平均20%左右,与有的对冲基金比可能比他的收益还要低,可以说它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是比较稳健的。这样就是说美国中产希望找一个更靠谱的基金管理人来去帮他们管理这些资产。就像买企业要买龙头和信誉好的一样,他们也选择信誉度最好的基金,这叫我想起芒格说过的一句话,几十年来伯克希尔一路走来没有丑闻,这是值得骄傲的。
我也和一位年轻的股东交流,其实他们没有什么经济基础,美国人很难存钱,美国是典型的信用消费国,储蓄似乎不是美国人的习惯。因此一跨入这个社会,他首先接触的就是上一辈人给他传授的投资理念,你要做价值投资。由于钱不多,只能定投基金,这也强迫他用这种方式去践行价值投资理念,自己不行就找行的。所以他们上来就去买巴菲特的基金了。
那么中国的散户们普遍都有什么意识呢?我的体会就是第一个都觉得自己很牛,都觉得自己进入市场就是来捞钱的,但是挨了几个闷棍以后,他又觉得心有不甘,而这个时候你要让他去相信一个基金,他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为什么?这个是人性决定的,不服输。也就是说你到了一个赌场里面,如果我是为了赚钱去的话,你往往就容易把你的本金全部亏掉,而如果说你抱着我就是玩一玩的话,你拿个一万美元或者是多少,你到拉斯韦加斯去赌的话,你可能还不会亏钱,可能还小有盈利,这是两种心态。而我们很多散户进入市场的初衷都是奔着发财去的,都没有把风险放在第一。所以巴菲特有句名言就是:你做股票首先一点就不要亏掉本金,第二就是记住第一点。但是我们很多的散户根本不考虑亏本金的问题,那么这就导致了中国股票市场跟美国股票市场相比,美国能走长期牛市,而中国走不了长期牛市,中国一直在低位震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散户所主导的这种市场,它的特征就是追涨杀跌,包括现在我们监管这方面结构性的调整,又给未来的走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美国不是,美国是机构主导的市场,机构的特点是中长期持有,因此更注重企业的价值,世界经济的长期复苏表现又反哺股市走出慢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两个市场没有可比性。
但并不是投资理念也没有可比性,其实投资道理是一样的,我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了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修养,格局。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最求成功,渴望成功,但很多人都是急功近利,总想挣快钱。其实巴菲特用自己的经历告知世人,慢慢变富比快速致富更能享受过程。而我们太过注重结果了。这就使得我们很多人并未在取得成功时感受到那种快乐。而投资就应该是快乐的事。巴菲特崇尚快乐投资,他把投资过程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去享受这个过程。
奥马哈之旅,我看到了不同的风景,观察和了解了不同人的不同观点,敬仰巴菲特能在88岁高龄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乐观的对待一切。这是每一个投资人需要学习。